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化 > 耗资3.1亿美元!上映后一刀未剪,这R级片票房为何仅2700万? 正文

耗资3.1亿美元!上映后一刀未剪,这R级片票房为何仅2700万?

2025-04-05 08:12:20 来源:未来新闻网 作者:梦归 点击:3283次

上个周末。在《好东西》占据影迷朋友圈头条的同时,长久被忽视的直男们,也迎来了他们的“年度大片”:在Sir学生时代,人人必看的那部《角斗士》,终于有了正统续集。导演依然是雷德利·斯科特。在凭借《角斗士》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23年后,他花了3.1亿美元的重金,重新“搭建”一次罗马帝国。尺度R级,院线一刀未剪。看起来很值得期待?只是。非但票房很惨,截至今天,票房才2700万,不如隔壁的《蜡笔小新》。连豆瓣评分,也仅有6.9分。是国内对好莱坞大片不感冒,还是雷老爷子真的翻车了?今天就来聊聊:角斗士2Gladiator II01先回答大家最关心的问题,值不值得回票价。还是值的。毕竟爆米花电影该有的场景,它都有:比如,开头就是海战。浩浩荡荡的罗马舰队远征非洲,接着便是投石车、弓箭反攻,展开了一场原始而残酷的厮杀。也弥补上一部没有攻城战的遗憾。紧接着,影片立马进入正片::观众最感兴趣的“角斗”部分。为了视觉效果,增加新意,雷导也是耗费不少脑细胞。比如在角斗场里,加了点科幻感:第一场角斗,出场的是凶残的狒狒。(某一幕闪过的瞬间,以为是地狱三头犬......)第二场,则是巨型犀牛。刚出来时凶残庞大,确实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。甚至在第三场角斗,在竞技场里灌水,模仿起“特洛伊海战”。当然底下还有鲨鱼,随时准备将跌下船的人分食殆尽。而角斗士的刀刀见血,斗兽场上的命如草芥,断臂,割喉,斩首.......权谋之下的鲜血,民众因不满暴政席卷起的滔天怒火。这些展现罗马帝国残酷一面的画面,也一刀不剪,让人感慨审核终于放过。看下来,场面是挺豪华了。但也会让人由衷质疑起真实性来,这不可能啊。比如,真的会有犀牛?比如,这巨型竞技场水怎么排?以及,鲨鱼是哪抓的?三连问后,只能回答一句,不容细想。其实早在去年拍《拿破仑》时,雷导早就被人诟病不尊重史实。但,他本人也回应过了:“我觉得是什么样,就拍成什么样。”老一辈艺术家的叛逆,来自于对类型片的娴熟,以及强大的吸金能力。《角斗士2》里,他在横跨近8公里的片场中真实搭建了斗兽场、宫殿、古罗马城市片区、皇帝雕像等诸多大型置景,在斗兽场里,还找了500人的群众演员当观众。也因此,整部电影在新奇元素搅局下,倒也没有脱离罗马城该有的厚重感。在史诗电影因烧钱,回收成本大而普遍衰落的情况下。雷导竟能以自己惊人的吸金能力,以及老派的直男审美制造出可观的视觉效果,实属不易。光是感受这个罗马,就能值回票价。但,结论有个前提:就是你从未看过这种类型的片子。如果你看过第一部的《角斗士》,抱着高期待值。Sir就不建议去看了。因为,和上一部对比,这一部退步得可怕。02场景升级了,气势更宏大了。但为什么跌分?相较于第一部,雷导这一部可谓是在技术上的全面退步:首先是,对史诗感的把握不足。史诗,不只是特效。以前的史诗感,是靠一兵一卒,真实的细节累积起来的。比如前作《角斗士》的开场。马克西蒙斯将军率领罗马军队攻打日耳曼。他怎么拍?没有巨大的攻城场面,而是选择在一片密林。是挖战壕,派使者议和,以及严谨的战术安排。紧张的气氛,将士的沉着,自带张力。直到战马带着被砍去头部的使者回到营地。战争才真正爆发::接着便是见血封喉,冷酷无情的战争场面。不需要特效,反倒真实得让人害怕。而《角斗士2》呢。虽然开场便是海船攻城,场面蛮大。但细细看来,没有谋略,一开战便是投石机vs浩荡船舰。特效有了,内核却粗糙了,随之而来的,沉浸感,真实的史诗感也就消失了。除了史诗感,雷导的第二个退步是:文戏的缺失,让角色太过于空洞。整部《角斗士2》的剧本创作,似乎就是着重雕琢三场角斗场的场面,彼此之间,用不痛不痒的文戏缝合。这使得几乎全片所有的人物塑造,都流于表面。比如主角路奇乌斯。举个例子。开头那场戏,路奇乌斯和妻子接吻,表达两者恩爱,为后续主角失去妻子的痛苦做铺垫。然而匆匆转入的战争大场面,让整个故事情绪的根基变得十分粗浅。毕竟,仅凭开头如此短的情感互动,观众不可能产生共情。妻子死得不痛不痒。主角一切的愤怒也就如同空中楼阁。包括,路奇乌斯和他妈妈见面的桥段。影片仅用三次见面就实现了他三次的心态转换,从第一次憎恨,到第三次的彻底接受,实在过于草率。少了和别人真正动人的情感互动,就失去了真切的愤怒,也就无法爆发出真正令人鼓舞的怒吼。这就是整部电影,只能在部分场景掀动情绪,但总体无力的原因。同样的问题,也在反派。两位皇帝盖塔和卡拉卡拉,形象被简化成脸谱化角色。而最终的反派,马克里努斯本可以更加出彩。毕竟他身上有着传奇色彩,从奴隶慢慢上升到权力高位的人。作为奴隶的他,一步步洗刷耻辱,站到高位。但电影对他的塑造及反转太快了,以至于给人的印象,就只是一个得势的小人。如此羸弱的反派,注定衬托不了真正的英雄。第一部为何出彩?是看似简单的复仇故事,其实深藏着人物内心巨大的冲突与挣扎。华金·菲尼克斯演的反派,小皇帝康茂德。被作为罗马五贤的父亲马可·奥勒留无视,于是谋权篡位、并且弑父。之后,他自傲又自卑,即便是当了皇帝后,仍极度想要别人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。正如小丑与蝙蝠侠,正是因为有力的反派,才有动人的英雄。而时隔24年,我们看到雷德利·斯科特在电影技术特效上的进化,对于观众喜好、商业考量上的进步,也看到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全面退化。这只是创作力上的退化吗?很可能,这是来自心态上的疲乏。03是的,即便不愿承认,我们也逐渐意识到,随着年纪的渐老,雷德利·斯科特在创作上也疲态尽显了。就拿这几年的作品来说。他拍过中世纪的女性悲歌,《最后的决斗》。也拍过豪门恩怨,《古驰家族》。拍过丝毫不在乎史实的帝王传记,《拿破仑》。也拍了经典续作,《角斗士2》。类型毫无章法,甚至让人看不出这是同一个导演的手笔。当然有好有坏。可是如果你细想下来,会发现这些电影大多都是些精致有余,而叙事温吞的作品,以至于大部分情况下,两个半小时都无法讲清楚一个故事,于是只能在所谓的“加长版”里找补。他有些像是,陈凯歌化的张艺谋。在思维上一直留在他曾经的那个时代里,不愿做出改变。在行为上,却只是不断地拍拍拍,并不在意自己的表达。一个大师,变成了手艺人。可问题是。《角斗士》的内核是什么?不是宏大的场面。而是一句话:个体对于权势的反抗。是被囚禁在下层当中的个体,拿起刀剑,向无望的命运以及吃人的权势,发出的怒吼。而这,需要的是创作者本身的表达欲。比如,一个情节。马克西蒙斯他在杀死其他的角斗士后,民众们喊着“杀”,他无奈杀掉之后,直接对群众的怒吼。为什么怒吼。是因为在罗马竞技场上,站在“上层”的不仅仅有皇权,还有群众。在前作,雷德斯·斯科特,不止一次去展现属于民众的暴力。角斗场上,有民众,也有君权,更有底层的相残。所以,《角斗士》的世界观是无望的。在无望的人生中,主角选择抗争,去守护生命的尊严与高贵。这样才有一种个体反抗世界带来的的悲壮感。甚至在最后。他被毒剑刺伤,神智不清,面对是虚伪的想要获取民心的暴君时。仍旧在角斗场上成功反杀。这种为复仇,或为正义,或为撕破伪装,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感觉,才转化为一种源源不断的鼓舞。在雷导的《角斗士》中,个体的精神力量,或者英雄主义,在孤独无助的情况下,被一个极为简单的古典而史诗的复仇故事,推到了一个极致。这就是《角斗士》的精神内核。但这一部,很可惜。雷导却再也没有那种愤怒,或者心力去传递这样的态度了。他知道人们需要的是什么。但与此同时,却有心无力到了草率的地步。比如一个情节。《角斗士2》中将路奇乌斯买到手的商人马克里努斯对他说过这么一句话:愤怒,是你最大的天赋。你没看错。不是通过情节来表现,甚至也不是通过动作来表达。而是用“说”的。而当愤怒仅仅只是口头说出来的话语,而不是有机地融入电影血脉时,实际上,激昂就不复存在了。所以该怎么说呢?Sir想到的,其实是第一部《角斗士》里的一个片段。角斗场上,马克西蒙斯打败了上一任的传奇角斗士,原地封神。这时观众高喊:“杀了他”。我们知道在这个地方,观众就是民心,赢得了观众也就赢得了一切。于是马克西蒙斯看了眼皇帝。皇帝看着激动的观众,在汹涌的情绪浪潮下,哪怕万般不愿意,也把拇指向下,做了一个“杀”的手势。毕竟民意不可逆。他要“赢”。但马克西蒙斯的做法呢?他扔下了刀。大踏步离去。可意外的是,此时,观众却又沸腾了起来,他们称赞着马克西蒙斯的仁慈与善意。而迎合观众的皇帝,反倒成了小丑。以前。Sir觉得雷德利·斯科特就是马克西蒙斯,他总是出人意料,于是可以拍出超时代的《银翼杀手》,可以拍出经典的《异形》,可以先别人一步拍出女性主义的《末路狂花》,也可以在古装片并不风光的时候花大手笔拍出《角斗士》。激昂,张扬,在宏大的时代中传达个体的情绪,对世界做出哲学性的思辨,是雷导曾经的动人之处。而如今呢?Sir觉得他渐渐变成了那个皇帝。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以一种墨守成规的方式,呈现着他一成不变的世界,并误以为,自己就是在投观众所好,以为这样就能赢得胜利。可是啊。时代早已变了,观众也早已变了。那些“成功法则”早过时了。只是很可惜。那个教会我们要敢于“背对凯撒”,让我们见到“人类无法想象的美”,并在现实的道路上让我们有勇气“继续前行”的雷德利·斯科特。对此依然毫无察觉。这不。接下来,他又要拍《角斗士3》了。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作者:梦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头条新闻
图片新闻
新闻排行榜